展示柜货号:未知 设计难、计算难、施工难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这样诞生
。上海市工业部门负责人,江南造船厂、重型机器厂和各协作厂家的代表聚集在现场。16.7米高的水压机像一个钢铁巨人,炉门缓缓升起,炽热的钢锭送进去,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拔长、镦粗、切断等操作工序。全场掌声雷动,万吨水压机的神奇威力,参观者无不感到震撼。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重工业。1958年5月,八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写信给主席,建议在上海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非常赞同,将此信印发大会代表。还问上海市委负责人:上海能不能干?愿不愿干?上海市委负责人认为可以干。于是中央决定由上海制造万吨水压机,并确定沈鸿负责这项工程。
沈鸿在上海多家工厂进行调研,经过比较,选择江南造船厂作为制造单位。沈鸿任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林宗棠任副总设计师兼设计组组长,江南造船厂的技术骨干徐希文任设计组副组长,技术人员主要来自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几十个工厂协作参与语言康复师证。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万吨级水压机,国内只有第一重型机器厂有一台6000吨水压机。沈鸿带领技术人员参观齐齐哈尔、沈阳、太原等地重型机器厂,认真考察了水压机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又从国外专业期刊和书籍中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
按照美国、苏联两国技术标准,万吨水压机自重不少于3000吨。精通机械制造理论的林宗棠经过缜密计算,提出将水压机自重减少至2200吨,高度降低4米,不仅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而且日后还能降低能耗。沈鸿采纳了这个建议。在设计阶段,需要精确计算几万个技术数据。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徐希文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化解了大量计算难题。在框架系统中,有一个名叫“静不定”的计算难题,徐希文夜以继日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计算出来。
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反复运算的基础上,设计组决定从小入手,先做模型和试验机。技术人员先后用马粪纸和木材做了两个模型,从而对水压机的系统布局、结构功能有了直观的了解。此后又制造了120吨和1200吨两台试验机九游会中国j9,这是真实可用的机器。通过试验机的制造和运行,发现了原设计中的40多处缺陷,更改了横梁结构,使设计更臻完善。在当时“”和“放卫星”的热潮中,沈鸿和设计人员能够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没有片面追求进度,是难能可贵的。
1959年2月14日,在江南造船厂举行万吨水压机开工典礼,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大会战拉开了帷幕。
万吨水压机的大部件需要用特大型的锻件和铸钢制作。但当时我国没有这么大的钢材,只能用拼合的办法,把许多铸件和钢板焊接起来。工程师唐应斌和年轻的助手邹积铎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四根大立柱,每根长18米,粗1米,重80吨,传统的“电弧焊”不能胜任。
邹积铎了解到国外有一种新技术“电渣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向一位在江南造船厂当顾问的苏联焊接专家请教。苏联专家轻蔑地说:“电渣焊是尖端技术,你们学不会的。”工程师和助手并没有气馁,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掌握了这门尖端技术。他们用电渣焊把一个个大部件焊接起来,经检测,焊缝完全符合标准。那位苏联专家不得不称赞道:“你们干的不错啊!真是不可思议。”
水压机上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金属切削精密加工后才能安装。由于不少部件尺寸巨大,普通机床无法加工。如三条横梁各有一个长10米宽8米的大平面需要加工,而我国没有这么大的铣床。工人和技术人员大胆革新技术,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把移动式铣床倒吊起来,安放在部件上加工,53个刀盘同时铣削,不但加快了进度,而且平直度误差不超过1.5万分之一。
在万吨水压机制造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自始自终予以了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周恩来总理多次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在听取汇报时说:“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可以直接找我。”主席和朱德委员长曾亲临现场视察。鼓励沈鸿等人:“你们大胆干吧,万一失败,积累经验,将来终会成功的。”
1961年12月11日,万吨水压机开始总安装,4万多个大小零件运到高敞的厂房。沈鸿一声令下:“安装开始!”两部重型行车把硕大的下横梁、活动横梁和上横梁安放在四根立柱上,严丝合缝,中心偏差不到3毫米。1962年5月,万吨水压机安装临近尾声,国家经委却将这个工程列入“停缓建项目”。江南造船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以“维护已制好设备免受损失,将现有设备和管阀安装成套”为由继续施工,终于在月底完成了整体安装。
1964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文章,正式宣告万吨水压机建成使用
万吨水压机成功运行了两年以后,国内媒体进行了公开报道和宣传。1964年9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新华社文章《自力更生发展现代工业的重大成果——我国制成一万二千吨压力巨型水压机》,同日《解放日报》还配发了社论《自力更生方针万岁》。后来,《文汇报》《机械工业》《科学大众》《哲学研究》《中国青年》《萌芽》《时事手册》等数十种报刊对万吨水压机进行了大量宣传。上海电视台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纪录片《万吨水压机的问世》和《万吨水压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剪纸片《万吨水压机战歌》,曲艺大师侯宝林创作了相声《万吨水压机》,邮电部发行了画面为万吨水压机的邮票。
万吨水压机蜚声中外,全国各地各行业代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外国友人也络绎不绝门窗五金。仅60年代,就有40余个国家的宾客前来一睹万吨水压机风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时,将锻压钢锭的场面拍成了电影。
万吨水压机作为第一台国产大机器,它不但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而且体现了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万吨水压机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