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柜货号:未知 庞鑫 中医为钥开启声动力抗菌药物之门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名言。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庞鑫看来,她从医的信仰就在于此。扎根中医药研究事业多年,这些医学大家的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她。2021年,庞鑫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校“仲景优秀学者”高层次人才引进学校。随着身份的转换,她身上对于医学研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愈加强烈。
从热爱中医药,到真正从事中医药事业,庞鑫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她独辟蹊径,实现了中医药的诊疗一体化纳米药物设计、制备,并将其付诸相关疾病(肿瘤、细菌感染、关节炎、脑卒中等)的应用研究。“虽然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我依旧不会懈怠。”在庞鑫的字典里,开启中医药探索的钥匙唯有创新与勤奋。
庞鑫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她的成长时期,港剧盛行。当时剧中的演员,经常相约去档口喝凉茶。在北方土生土长的庞鑫,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凉茶中的“茶”与我们日常所喝的茶叶是相似的物质,之后通过上网查询,她才了解到:粤、港、澳地区人们所喝的凉茶,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植物性饮料。由此,庞鑫对于中医药的好奇心日渐高涨。“中医药竟然功效如此之大,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庞鑫说。
在理想的驱使下,庞鑫如愿考入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并在大学4年间正式开始了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启蒙。本科毕业后,为了不让自己的研究囿于一隅,庞鑫决定涉足更多西医领域知识,将中西医研究结合起来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庞鑫顺利考入山东大学药物制剂专业,并在此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庞鑫的大学同学大多选择走向工作岗位,但对中医药研究的执着,让庞鑫决心前往自己梦想的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这样,她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中医药学专业博士。博士阶段是庞鑫科研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旅程,香港中文大学这一自由、开放的研究平台给了她极大的科研自主性,可以让她大胆追求自己想做的东西。其间她还曾前往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师从国家杰出青年入选者教授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庞鑫对自己的科研生涯有了全新的定位,并认识到在科研人生中不断攀登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创新的重要性。
回顾庞鑫的研究旅程,她因为对中医药纯粹的兴趣而步入这一领域。在庞鑫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机缘,驱使自己前行。多年来,将自己对中医药的兴趣转化为成果,然后形成正向的反馈,便是她不断奋进的目标。
河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中医药有独特的人文思想和中原文化特征,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2021年年底,博士毕业后的庞鑫被河南中医药大学引进。回到河南老家,对她而言既是命运的驱使亦是中医药血脉的传承。在平台的支撑下,她独辟蹊径,在中医药声动力抗菌技术研究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肺炎,也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现如今,这类疾病普遍采用的是抗生素治疗。作为化疗药物,抗生素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进入人体后都会发生全身性扩散,不仅会扩散到人体的疾病部位,也会扩散到正常的组织细胞中,因此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并且,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细菌耐药性逐年攀升,导致细菌性肺炎特别是多重耐药菌肺炎的治疗极为棘手。
与化疗所不同的是,在声动力抗菌技术中,药物本身具有极大的惰性,只有在接受超声波的刺激后,才会发生治疗作用。因此,如果身体的非疾病部位没有接收到超声波刺激,即使药物扩散至此,也不会对正常的组织细胞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相较于化疗而言,声动力抗菌技术不仅在安全性方面有极大保障,还不易诱发抗性,对多种耐药菌均有效。多年来,庞鑫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将这一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相结合,以更好地造福于临床。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以西药的模式来研究中药的开发,而这种模式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相悖的。”从2022年开始,庞鑫就和研究团队尝试将中医理论引入其中,以此来指导相关药物的设计。
中医理论认为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外邪入侵,正气虚损”所致。“扶正祛邪”作为总治则,在抗击感染性疾病方面尤为重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之“扶正”主要指调控免疫细胞,改善免疫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和外毒素的能力,发挥免疫治疗作用。而“祛邪”则是直接针对外来入侵病原微生物,对其进行杀灭清除。其中,声动力抗菌技术作为近年新兴的无抗生素疗法,是“祛邪”的典型代表。“在此之前,我们一直研究的是‘祛邪’,而在中医感染性疾病‘扶正祛邪’总治则的指导下,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以‘扶正’疗法为宗旨的相关技术研究。”庞鑫说。
在这一背景下,庞鑫及其团队开创性地将以“祛邪”为主导的声动力抗菌疗法与以“扶正”为主导的免疫增强疗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传统中药有效成分与当代纳米技术相结合,以硼酸-二醇特异性识别为关键手段,同时搭载中药声敏剂和中药免疫增强剂,构建一系列低成本、高效能、强靶向、稳定运输、定点起效的中药共递送纳米体系,并以此来双管齐下实现细菌性肺炎的高效治疗。现如今,相关工作正在顺利开展中。
医学创新的最终目标是面向临床,真正将研究造福患者。长期从事声动力抗菌药物研究,庞鑫始终未曾忘记这一初衷。但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之路一直是困扰领域内科研人员的一项难题。虽然相较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纳米药物进行了全方位改良,其不仅疗效良好,而且毒副作用更低,但始终有一个较难攻克的短板。“一般来说,纳米药物的粒径平均为100nm,在一瓶药中会有成千上万个纳米颗粒,每个颗粒的粒径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各批次纳米药物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庞鑫说。纳米药物的粒径分布涉及纳米药物质量稳定或变化的程度,如果各批次间的纳米药物差异性较大,药物制剂在生产的过程中便会造成没有完整的规格统一性,进而影响着相关纳米药物的上市。多年来,这一研究困境始终未曾打破。
展望未来,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之路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将更多有效的纳米药物推向临床,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积极投身相关领域研究中,虽然步履维艰,但是庞鑫有信心,未来通过和领域内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定会赢来这一领域新的发展契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庞鑫看来,中医药领域研究大有可为。今后,她和研究团队的目标很明确:以中医药为基石,创新中医药声动力抗菌纳米药物,打造独属于自己团队的研究特色,最终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实在在造福于患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她都将坚守医者初心,以脚踏实地的探索,践行医者之志。
- 上一篇:抗菌药物什么是抗菌药物?的最新报道
- 下一篇:抗菌药产业突破瓶颈须靠研发拉动